深圳:党建链上聚力 产业集群成势
21 2025-04-05 10:27:57
换言之,倘若道德行为并不是达成天命之谓性的最好方法,那么就没有必要坚持道德实践。
哲学并不负责回答具体问题,但对这些具体问题需要整体性的理解,需要用一个道理把它们贯通起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哲学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后来,金岳霖对逻辑学和知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总体上说,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哲学大国。围绕对人的理解、对人类生活方式的理解,对世界图景、伦理价值和政治秩序的思考,中国哲学家可以在与其他各国哲学家的交流互动中,充分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的魅力及其对人类文化和思想的贡献。进入 王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 。这种贯通是兼具现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贯通,应体现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探索。
正如《中庸》所说,一方面坚持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另一方面追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现这种情况,固然有西方中心论、意识形态偏见等的影响,但它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我国还缺乏在世界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哲学大家、哲学学派以及原创性哲学思想。所以丁耘的书虽然看起来很抽象,其实具有高度重要的文明意义。
丁耘的工作应该怎么界定?仅仅用中国的形而上学或现代中国的形而上学来概括,可能都不够准确,或许可以称之为新中国的形上学,相较之下,吴飞和唐文明的研究对象就是旧中国的形上学。新与旧本身没有褒贬之义,但确实隐含着关键性的差异。中国哲学传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图景或许不同。在这一点上,丁耘的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
最后,我感觉丁耘对判摄的努力给大家的冲击也非常大。晚近的西方哲学在海德格尔之后仍然有些努力,坚持做形而上学方面的工作,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形而上学的宽容,也就是希望放进更多的多元性来实现形而上学的幸存,这或许并非捍卫文明的最好方式。
不过,作为思想努力,这些形态也有重要的共同倾向。传统化工作是所谓新中国之新的关键。这两天的会议表明,丁耘的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形而上学的热情,发现形而上学还有这么多可以深入讨论的话题,有非常巨大的思想潜力,包括唐文明、杨立华、吴飞的观点,都呈现出相当不同的思想形态。进入 李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中国意义 形而上学 。
为什么昨天我特别强调文明的意义,我觉得当今中国的意涵首先是要在技术支配时代能够捍卫文明。周展安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什么是中国?中国首先不是地方性知识意义上的文化中国,也不仅限于古典传统规定的历史中国。这两天讨论了丁耘《道体学引论》的许多具体问题,我想最后跳出具体问题,谈谈对丁耘研究整体意义的一些理解。我们对其判摄的怀疑,首先是担忧多种不同层次的思想重新被纳入一个整体思想架构中,会不会泯灭中西古今的差异。
我们经常想象,道在世界之上,道只是从上进入不肯驯服的世界,世界却始终拒绝接受道。我之所以强调这是新中国的形上学,还在于丁耘的工作意味着在整体上把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努力作为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重要传统来看待。
丁耘的整体进路和思想工作,作为新中国的形而上学的努力,是从这个传统中生长出一个新的世界形态。新的中国,在其古典传统之外,还需要面对和容纳许多异己的传统,这正是《道体学引论》的判摄工作所指向的。
这个新世界,不是没有传统的世界,反而是一个使传统更加丰富的世界,更新传统,使传统具有更大的生机和活力,这个世界才可能是人可以生活的文明世界所以丁耘的书虽然看起来很抽象,其实具有高度重要的文明意义。中国哲学传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图景或许不同。最后,我感觉丁耘对判摄的努力给大家的冲击也非常大。形上学的工作,可以更好地进入哲学传统,丁耘的所有努力都和整个哲学传统的重新诠释有关,所以我非常认可丁耘的工作,也希望中国形上学的努力不是建立中国文明特殊性或地方性的保护工作,而是有更大的文明承担和文明努力,希望这是一个具有新中国意义的思想方向。传统化工作是所谓新中国之新的关键。
我们对其判摄的怀疑,首先是担忧多种不同层次的思想重新被纳入一个整体思想架构中,会不会泯灭中西古今的差异。新的中国,在其古典传统之外,还需要面对和容纳许多异己的传统,这正是《道体学引论》的判摄工作所指向的。
在这一点上,丁耘的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不过,作为思想努力,这些形态也有重要的共同倾向。
这次讨论会最大的成果,应该是比较充分地澄清了这个问题,包括对新柏拉图主义进路的讨论,对象即概念的分析,都帮助我们很好地澄清了这些顾虑。这两天的会议表明,丁耘的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形而上学的热情,发现形而上学还有这么多可以深入讨论的话题,有非常巨大的思想潜力,包括唐文明、杨立华、吴飞的观点,都呈现出相当不同的思想形态。
进入 李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中国意义 形而上学 。晚近的西方哲学在海德格尔之后仍然有些努力,坚持做形而上学方面的工作,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形而上学的宽容,也就是希望放进更多的多元性来实现形而上学的幸存,这或许并非捍卫文明的最好方式。我们经常想象,道在世界之上,道只是从上进入不肯驯服的世界,世界却始终拒绝接受道。这两天讨论了丁耘《道体学引论》的许多具体问题,我想最后跳出具体问题,谈谈对丁耘研究整体意义的一些理解。
为什么昨天我特别强调文明的意义,我觉得当今中国的意涵首先是要在技术支配时代能够捍卫文明。丁耘的工作应该怎么界定?仅仅用中国的形而上学或现代中国的形而上学来概括,可能都不够准确,或许可以称之为新中国的形上学,相较之下,吴飞和唐文明的研究对象就是旧中国的形上学。
当然,判摄问题还涉及思想和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应该勇于突破,重新理解哲学道理与世界的关系。丁耘的整体进路和思想工作,作为新中国的形而上学的努力,是从这个传统中生长出一个新的世界形态。
这个新世界,不是没有传统的世界,反而是一个使传统更加丰富的世界,更新传统,使传统具有更大的生机和活力,这个世界才可能是人可以生活的文明世界。我之所以强调这是新中国的形上学,还在于丁耘的工作意味着在整体上把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努力作为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重要传统来看待。
在最浅近的意涵上,我对丁耘工作性质的这一理解,是强调他希望突破现代中西哲学学术训练中近来日益强化的封闭化倾向,从两方面的哲学传统中汲取思想资源,鼓励这两个思想传统在根本哲学问题上的讨论,而不是文化比较或概念的格义。周展安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什么是中国?中国首先不是地方性知识意义上的文化中国,也不仅限于古典传统规定的历史中国。新与旧本身没有褒贬之义,但确实隐含着关键性的差异对于前文所提出的自然(血气心知)如何与必然(理义)相统一的问题,戴震也从气化中找到生成论的轨迹。
他说:孟子道性善,是基于人知礼义,由此可见人之异于禽兽。欲,不患其不及而患其过。
戴震说古人所谓的理,未有如后儒之所谓理的,因为古人论理,侧重于分,即事物之固有特征。戴震虽批评宋明儒者的学问路径和天理观念,但与同时代的考证学家所不同的是,他是通过精深的文字考据工夫以及对于典章制度的了解来建构他自己的义理系统。
人之有觉也,通天下之德,智也。但若认为戴震的贡献只是在考据方面,及戴著《论性》《原善》诸篇,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